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有关茶文化的情景剧剧本(茶艺情景剧剧本)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2-13 19:01:21标签: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茶艺培训 > 手机阅读

寻求一个可以体现中国茶文化的话剧剧本

这里面,你只要加两个客人就可以了。可以让他们做品书论道状。如果你们不会茶艺,可改为茶文化简介,服务员只要端茶具上来即可。不过要有极强的舞台表现力哦,可以找古筝曲做背景音乐增加气氛。

这里还有一些其他关于茶文化的视频,你自己找看看有没合适的吧。

《茶馆》老舍 剧本

人物;王利发、刘麻子、庞太监、唐铁嘴、康六、小牛儿、松二爷、黄胖子

、宋恩子、常四爷、秦仲义、吴祥子、李三、老人、康顺子、二德子、乡妇、

茶客甲、乙、丙、丁、马五爷、小妞、茶房一、二人。

时间:一八九八年(戊戌)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了。早半天。

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

〔幕起: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

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

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

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

;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

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

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

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

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

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

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我们现在就要看见这样的一座茶馆。

〔一进门是柜台与炉灶--为省点事,我们的舞台上可以不要炉灶;后面

有些锅勺的响声也就够了。屋子非常高大,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

是茶座儿。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

挂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有两位茶客,不知姓名,正眯着眼,摇着头,拍板低唱。有两三位茶客

,也不知姓名,正入神地欣赏瓦罐里的蟋蟀。两位穿灰色大衫的--宋恩子与

吴祥子,正低声地谈话,看样子他们是北衙门的办案的(侦缉)。

〔今天又有一起打群架的,据说是为了争一只家鸽,惹起非用武力解决不

可的纠纷。假若真打起来,非出人命不可,因为被约的打手中包括着善扑营的

哥儿们和库兵,身手都十分厉害。好在,不能真打起来,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

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现在双方在这里会面。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

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马五爷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独自坐着喝茶。

〔王利发高高地坐在柜台里。

〔唐铁嘴踏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

进来。

王利发 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唐铁嘴 (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

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

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王利发 (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

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

)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

比你的更灵验!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

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

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

,松二爷、常四爷向临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

常四爷 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 好象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

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

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

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你在这儿哪?我可眼拙,

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口庶]!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你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

,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 (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

声地)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来!(拾起地上的碎瓷片)

松二爷 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作老娘们事!

王利发 不忙,待会儿再算吧!(走开)

〔纤手刘麻子领着康六进来。刘麻子先向松二爷、常四爷打招呼。

刘麻子 您二位真早班儿!(掏出鼻烟壶,倒烟)您试试这个!刚装来的,

地道的英国造,又细又纯!

常四爷 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刘麻子 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

(领康六找了个座儿)

〔李三拿过一碗茶来。

刘麻子 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 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

刘麻子 卖到窑子去,也许多拿一两八钱的,可是你又不肯!

康六 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刘麻子 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康六 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

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刘麻子 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我受你之托,教你不吃亏,又教你

女儿有个吃饱饭的地方,这还不好吗?

康六 到底给谁呢?

刘麻子 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

康六 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

刘麻子 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 谁呢?

刘麻子 庞总管!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伺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

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

康六 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作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刘麻子 卖女儿,无论怎么卖,也对不起女儿!你糊涂!你看,姑娘一过门

,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怎样,摇头不算点头算

,来个干脆的!

康六 自古以来,哪有……他就给十两银子?

刘麻子 找遍了你们全村儿,找得出十两银子找不出?在乡下,五斤白面就

换个孩子,你不是不知道!

康六 我,唉!我得跟姑娘商量一下!

刘麻子 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可别怨我!快去快来

康六 唉!我一会儿就回来!

刘麻子 我在这儿等着你!

康六 (慢慢地走出去)

刘麻子 (凑到松二爷、常四爷这边来)乡下人真难办事,永远没有个痛痛

快快!

松二爷 这号生意又不小吧?

刘麻子 也甜不到哪儿去,弄好了,赚个元宝!

常四爷 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

刘麻子 谁知道!要不怎么说,就是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里嘛!

常四爷 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

刘麻子 我要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忙岔话)松二爷(掏出个

小时表来),您看这个!

松二爷 (接表)好体面的小表!

刘麻子 您听听,嘎登嘎登地响!

松二爷 (听)这得多少钱?

刘麻子 您爱吗?就让给您!一句话,五两银子!您玩够了,不爱再要了,

我还照数退钱!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

常四爷 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艺儿啊!老刘

,就看你身上吧: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刘麻子 洋东西可真是漂亮呢!我要是穿一身土布,像个乡下脑壳,谁还理

我呀!

常四爷 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

刘麻子 松二爷,留下这个表吧,这年月,带着这么好的洋表,会教人另眼

看待!是不是这么说,您哪?

松二爷 (真爱表,但又嫌贵)我……

刘麻子 您先戴几天,改日再给钱!

〔黄胖子进来。

黄胖子 (严重的砂眼,看不清楚,进门就请安)哥儿们,都瞧我啦!我请

安了!都是自家兄弟,别伤了和气呀!

王利发 这不是他们,他们在后院哪!

黄胖子 我看不大清楚啊!掌柜的,预备烂肉面,有我黄胖子,谁也打不起

来!(往里走)

二德子 (出来迎接)两边已经见了面,您快来吧!

〔二德子同黄胖子入内。

〔茶房们一趟又一趟地往后面送茶水。老人进来,拿着些牙签、胡梳、耳

挖勺之类的小东西,低着头慢慢地挨着茶座儿走;没人买他的东西。他要往后

院去,被李三截住。

李三 老大爷,您外边[足留][足留]吧!后院里,人家正说和事呢,没人买

您的东西!(顺手儿把剩茶递给老人一碗)

松二爷 (低声地)李三!(指后院)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事,要这么拿刀动

杖的?

李三 (低声地)听说是为一只鸽子。张宅的鸽子飞到了李宅去,李宅不肯

交还……唉,咱们还是少说话好,(问老人)老大爷您高寿啦?

老人 (喝了茶)多谢!八十二了,没人管!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

呢!唉!(慢慢走出去)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

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

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

,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

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

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唐铁嘴 (凑过来)这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

权,而有陶朱之富!

秦仲义 躲开我!去!

王利发 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

唐铁嘴 唉!(垂头走出去)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

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

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口庶]!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

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

秦仲义 你等着瞧吧!

〔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李三本想不

许她们往前走,可是心中一难过,没管。她们俩慢慢地往里走。茶客们忽然都

停止说笑,看着她们。

小妞 (走到屋子中间,立住)妈,我饿!我饿!

〔乡妇呆视着小妞,忽然腿一软,坐在地上,掩面低泣。

秦仲义 (对王利发)轰出去!

王利发 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乡妇 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常四爷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李三 是啦!(过去对乡妇)起来,门口等着去,我给你们端面来!

乡妇 (立起,抹泪往外走,好像忘了孩子;走了两步,又转回身来,搂住

小妞吻她)宝贝!宝贝!

王利发 快着点吧!

〔乡妇、小妞走出去。李三随后端出两碗面去。

王利发 (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

: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对了!谁也管不了!(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的对

不对?

常四爷 (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 (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小

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口恩],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

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

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在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足留][足达] [足留][足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

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

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

了!(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儿哪?

王利发 总管,您里边歇着吧!

〔刘麻子早已看见庞太监,但不敢靠近,怕打搅了庞太监、秦仲义的谈话

刘麻子 喝,我的老爷子!您吉祥!我等您好大半天了!(搀庞太监往里面

走)

〔宋恩子、吴祥子过来请安,庞太监对他们耳语。

〔众茶客静默一阵之后,开始议论纷纷。

茶客甲 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 好象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 这两三个月了,有些作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

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茶客丁 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

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

茶客丙 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 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王利发 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庞太监 (已坐下)怎么说?一个乡下丫头,要二百银子?

刘麻子 (侍立)乡下人,可长得俊呀!带进城来,好好地一打扮、调教,

准保是又好看又有规矩!我给您办事,比给我亲爸爸作事都更尽心,一丝一毫

不能马虎!

〔唐铁嘴又回来了。

王利发 铁嘴,你怎么又回来了?

唐铁嘴 街上兵荒马乱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庞太监 还能不搜查搜查谭嗣同的余党吗?唐铁嘴,你放心,没人抓你!

唐铁嘴 [口庶],总管,您要能赏给我几个烟泡儿,我可就更有出息了!

〔有几个茶客好像预感到什么灾祸,一个个往外溜。

松二爷 咱们也该走啦吧!天不早啦!

常四爷 [口庶]!走吧!

〔二灰衣人--宋恩子和吴祥子走过来。

宋恩子 等等!

常四爷 怎么啦?

宋恩子 刚才你说“大清国要完”?

常四爷 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

吴祥子 (对松二爷)你听见了?他是这么说的吗?

松二爷 哥儿们,我们天天在这儿喝茶。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

吴祥子 问你听见了没有?

松二爷 那,有话好说,二位请坐!

宋恩子 你不说,连你也锁了走!他说“大清国要完”,就是跟谭嗣同一党

松二爷 我,我听见了,他是说……

宋恩子 (对常四爷)走!

常四爷 上哪儿?事情要交代明白了啊!

宋恩子 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掏出腰中带着的铁链

子)

常四爷 告诉你们,我可是旗人!

吴祥子 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锁上他!

常四爷 甭锁,我跑不了!

宋恩子 量你也跑不了!(对松二爷)你也走一趟,到堂上实话实说,没你

的事!

〔黄胖子同三五个人由后院过来。

黄胖子 得啦,一天云雾散,算我没白跑腿!

松二爷 黄爷!黄爷!

黄胖子 (揉揉眼)谁呀?

松二爷 我!松二!您过来,给说句好话!

黄胖子 (看清)哟,宋爷,吴爷,二位爷办案哪?请吧!

松二爷 黄爷,帮帮忙,给美言两句!

黄胖子 官厅儿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儿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问

大家)是不是?

众 [口庶]!对!

〔宋恩子、吴祥子带着常四爷、松二爷往外走。

松二爷 (对王利发)看着点我们的鸟笼子!

王利发 您放心,我给送到家里去!

〔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同下。

黄胖子 (唐铁嘴告以庞太监在此)哟,老爷在这儿哪?听说要安份儿家,

我先给您道喜!

庞太监 等吃喜酒吧!

黄胖子 您赏脸!您赏脸!(下)

〔乡妇端着空碗进来,往柜上放。小妞跟进来。

小妞 妈!我还饿!

王利发 唉!出去吧!

乡妇 走吧,乖!

小妞 不卖妞妞啦?妈!不卖了?妈!

乡妇 乖!(哭着,携小妞下)

〔康六带着康顺子进来,立在柜台前。

康六 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饭

的地方,你饿死!我弄不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

,认命吧,积德吧!

康顺子 我,我……(说不出话来)

刘麻子 (跑过来)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总管!给总管磕头!

康顺子 我……(要晕倒)

康六 (扶住女儿)顺子!顺子!

刘麻子 怎么啦?

康六 又饿又气,昏过去了!顺子!顺子!

庞太监 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静场。

茶客甲 (正与茶客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幕落

赣南彩茶戏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几种采茶戏的介绍】

赣南客家采茶戏

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曾说“赣南是采茶戏的老家”,赣南客家采茶戏就是赣南土生土长的采茶戏。

采茶歌是产生采茶戏的胚胎,采茶歌在赣南山区尤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先是一人干唱,无伴奏,后来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便是将采茶歌引入庭院户室演唱的开始。明万历年间已有民间进入豪绅官吏府第演唱(见石城县崖岭熊氏六修宗谱《熊体甫先生传》)。明中叶以后,“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在赣南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有纸扎茶篮,扇子,手帕等道具,边唱边舞的采茶灯,又叫“茶篮灯”(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清康熙年间吴震方的《岭南杂记》)。

明中叶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灯交往频繁,在相互交流中,赣南采茶又得到新的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灯改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将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形式,表现手持茶篮上山采茶,边歌边舞的欢乐情绪,而茶童既手摇纸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以此形成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第一个原始传统剧目《姐妹摘茶》。后来又在由采茶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用一条板凳仿作龙灯戏耍的小戏《板凳龙》,由二旦一丑耍龙灯,二旦为大姐,二姐,丑称作三郎子。这两个戏被称为最早最古老的采茶戏。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流传:赣州地区戏曲志载:“采茶戏在赣南老家诞生后,除在江西省广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粤,湘,桂等省流动。其路线为:1自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导赣东,赣中和赣北,甚而过长江,传入湖北黄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到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数。”2自贡水流域进赣江中下游的万安,遂川一带,然后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3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及桂南。

赣南采茶戏的《姐妹摘茶》流传到武宁,景德镇和湖北黄梅等地区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锄茶》;传至广西合浦后叫《送哥卖茶》。《板凳龙》传至赣东,赣中后叫《三姐妹观灯》或《三矮子观灯》;而传至广西云南仍叫《板凳龙》。还有诸如《补皮鞋》,《补瓷碗》,《捡菌子》,《拾田螺》,《挖笋》,《卖花钱》,《卖小菜》,《卖纸花》,《瞎子裁衣》,《瞎子闹店》,《磨铜镜》,《当棉裤》,《大劝夫》,《小劝夫》,《四姐反情》,《卖杂货》等剧流至各地后与当地风情民俗结合演化,有的成了当地自己的传统剧目。

粤北采茶戏

(一)历史之幕。粤北采茶戏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源于广东北部山区节庆灯彩歌舞的地方民间小戏。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三种流派,1950年后逐渐交融汇合,1959年统一称为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亦有两百多年。据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南越笔记)载:“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清朝乾、嘉年间,粤北和粤东北流行唱采茶,府县志书及文人著作多有“唱采茶歌”、“歌十二月采茶”、“采茶歌尤妙丽”等一类记述。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去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如《装雕》、《夫妻采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这时人们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根据调查,清朝已有连县的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的里溪灯班,曲江县的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份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后来调查挖掘出这时的流行剧目有150多个,如《打柴头割鲁基》、《磨豆腐》、《双双配》、《卖杂货》、《打狗劝夫》、《阿三看姐》等,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粤北采茶戏最兴旺时有专业戏班30多个,职业艺人200多人,其中刘吉增、沈松、潘金凤、刘荣华、钟南石、唐任喜、谢启池等享有声誉。民国32年(1943年)后,由于战乱动荡,粤北采茶戏渐趋衰落。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于1957年组建粤北民间艺术团,1959年改名粤北采茶剧团。与此同时,曲江、翁源、南雄、连县等县也建立专业采茶剧团。这些采茶剧团收集整理粤北采茶戏的传统艺术,共得传统剧目200多个,音乐曲调200多首,同时举办演员培训班进行传统艺术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粤北采茶戏的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其中一部分是经过整理改编、具有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如《补皮鞋》、《装画眉》、《王三打鸟》、《哨妹子》、《钓蛤》、《借亲配》等;另一部分是为了扩展剧种的艺术表现力而移植改编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刘三姐》、《红叶题诗》等;还有一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刘介梅》、《玛瑙山》、《血榜恨》等。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对传统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革新,广泛借鉴其他戏曲剧种和话剧的长处,粤北采茶戏艺术获得了全面的提高。罗发斌、何瑶珠、何胜祥、谢福生等,成为这个时期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1966年,粤北采茶戏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动,直到1976年之后,才开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创新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创作、改编、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剧目,如《女儿上大学》、《称心花》、《阿三戏公爷》、《人生路》、《青峰山传奇》等,既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又在广东省的多项评奖中屡屡获奖。舞台上也涌现出吴燕城、陈联凤、蓝兴朗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

高安采茶戏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纵览高安采茶戏形成发展的画卷,最引人注目让人激动的还是建国以来的那部分,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曾被斥为“有乖礼俗”的野乐已登上艺术大雅之堂,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赣中、赣西等地多个县市剧团演出剧种均为高安采茶戏。

采茶戏:《睄妹子》 免费在线视频欣赏

;NewsID=1414103

瑞昌采茶剧:春锣--全场戏视频在线欣赏

;NewsID=1351079


有关采茶戏啊啊

采茶戏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几种采茶戏的介绍】

赣南客家采茶戏

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曾说“赣南是采茶戏的老家”,赣南客家采茶戏就是赣南土生土长的采茶戏。

采茶歌是产生采茶戏的胚胎,采茶歌在赣南山区尤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先是一人干唱,无伴奏,后来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便是将采茶歌引入庭院户室演唱的开始。明万历年间已有民间进入豪绅官吏府第演唱(见石城县崖岭熊氏六修宗谱《熊体甫先生传》)。明中叶以后,“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在赣南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有纸扎茶篮,扇子,手帕等道具,边唱边舞的采茶灯,又叫“茶篮灯”(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清康熙年间吴震方的《岭南杂记》)。

明中叶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灯交往频繁,在相互交流中,赣南采茶又得到新的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灯改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将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形式,表现手持茶篮上山采茶,边歌边舞的欢乐情绪,而茶童既手摇纸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以此形成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第一个原始传统剧目《姐妹摘茶》。后来又在由采茶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用一条板凳仿作龙灯戏耍的小戏《板凳龙》,由二旦一丑耍龙灯,二旦为大姐,二姐,丑称作三郎子。这两个戏被称为最早最古老的采茶戏。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流传:赣州地区戏曲志载:“采茶戏在赣南老家诞生后,除在江西省广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粤,湘,桂等省流动。其路线为:1自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导赣东,赣中和赣北,甚而过长江,传入湖北黄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到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数。”2自贡水流域进赣江中下游的万安,遂川一带,然后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3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及桂南。

赣南采茶戏的《姐妹摘茶》流传到武宁,景德镇和湖北黄梅等地区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锄茶》;传至广西合浦后叫《送哥卖茶》。《板凳龙》传至赣东,赣中后叫《三姐妹观灯》或《三矮子观灯》;而传至广西云南仍叫《板凳龙》。还有诸如《补皮鞋》,《补瓷碗》,《捡菌子》,《拾田螺》,《挖笋》,《卖花钱》,《卖小菜》,《卖纸花》,《瞎子裁衣》,《瞎子闹店》,《磨铜镜》,《当棉裤》,《大劝夫》,《小劝夫》,《四姐反情》,《卖杂货》等剧流至各地后与当地风情民俗结合演化,有的成了当地自己的传统剧目。

粤北采茶戏

(一)历史之幕。粤北采茶戏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源于广东北部山区节庆灯彩歌舞的地方民间小戏。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三种流派,1950年后逐渐交融汇合,1959年统一称为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亦有两百多年。据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南越笔记)载:“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清朝乾、嘉年间,粤北和粤东北流行唱采茶,府县志书及文人著作多有“唱采茶歌”、“歌十二月采茶”、“采茶歌尤妙丽”等一类记述。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去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如《装雕》、《夫妻采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这时人们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根据调查,清朝已有连县的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的里溪灯班,曲江县的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份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后来调查挖掘出这时的流行剧目有150多个,如《打柴头割鲁基》、《磨豆腐》、《双双配》、《卖杂货》、《打狗劝夫》、《阿三看姐》等,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粤北采茶戏最兴旺时有专业戏班30多个,职业艺人200多人,其中刘吉增、沈松、潘金凤、刘荣华、钟南石、唐任喜、谢启池等享有声誉。民国32年(1943年)后,由于战乱动荡,粤北采茶戏渐趋衰落。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于1957年组建粤北民间艺术团,1959年改名粤北采茶剧团。与此同时,曲江、翁源、南雄、连县等县也建立专业采茶剧团。这些采茶剧团收集整理粤北采茶戏的传统艺术,共得传统剧目200多个,音乐曲调200多首,同时举办演员培训班进行传统艺术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粤北采茶戏的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其中一部分是经过整理改编、具有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如《补皮鞋》、《装画眉》、《王三打鸟》、《哨妹子》、《钓蛤》、《借亲配》等;另一部分是为了扩展剧种的艺术表现力而移植改编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刘三姐》、《红叶题诗》等;还有一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刘介梅》、《玛瑙山》、《血榜恨》等。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对传统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革新,广泛借鉴其他戏曲剧种和话剧的长处,粤北采茶戏艺术获得了全面的提高。罗发斌、何瑶珠、何胜祥、谢福生等,成为这个时期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1966年,粤北采茶戏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动,直到1976年之后,才开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创新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创作、改编、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剧目,如《女儿上大学》、《称心花》、《阿三戏公爷》、《人生路》、《青峰山传奇》等,既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又在广东省的多项评奖中屡屡获奖。舞台上也涌现出吴燕城、陈联凤、蓝兴朗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

高安采茶戏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纵览高安采茶戏形成发展的画卷,最引人注目让人激动的还是建国以来的那部分,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曾被斥为“有乖礼俗”的野乐已登上艺术大雅之堂,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赣中、赣西等地多个县市剧团演出剧种均为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剧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剧团曾于1959年在庐山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献演《四九看妹》。当年10月经中共宜春地委决定,一次从高安地方剧团调去15名演员,成立宜春专区地方剧团。进入60年代中期,高安采茶戏再度进京,地采、高采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联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轰动。随即此剧在全国赢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公映。高安采茶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既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又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赣中文化的浓郁风情。地采、高采致力于对戏剧内涵的开掘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编、导、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进入成熟阶段。1979年地采《孙成打酒》剧组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一等奖。尔后,《郎当索》、《樟树坳风情》、《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断鸡》等剧目在历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均夺得一等奖;《一家人》、《乡潮》、《寒儒求监》也获得较好成绩。《寒儒求监》、《断鸡》还获得华东“田汉戏剧奖”二、三等奖。1991年,高安采茶剧团又奉调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荣获“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不久,由高安采茶剧团与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孙成打酒》荣获第八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二等奖、全国第十四届“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紧接着又将高安采茶剧团的《南瓜记》、《断鸡》、《四九看妹》、《游湖》搬上荧屏,拍成舞台艺术片与专题片向全国播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区采茶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高安采茶戏《木乡长》一举夺得第四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及编、导、演一等奖,紧接着又荣获“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演单项“文华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参加四川成都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高安采茶戏好戏连台,人才辈出。50年来,这块红土地不但集结和造就了谌国泰、黎花英、罗运憨、吴其多、彭金花、刘如南、黄银泉、彭金城等几代表演艺术家,也培养了黄凯、马正太、漆薪传、胡桔根、赵日祥、刘敏涛等著名编导作曲家,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创作功力一直为赣中老表津津乐道。

采茶戏:《睄妹子》 免费在线视频欣赏

;NewsID=1414103

关于茶的小故事

古云:文开门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花”,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信然!

我生长在粤西云开大山深的纯客家镇,这里的客家都喜喝茶。解放前,差不多每一户山地的园地尾都种有茶树,只不过是解放后,随着农村体制的不断变革,山地边角的茶无辜受毁,渐渐淡出大多农户的记忆。一些边远地区的梯地,还保持着“地角数棵茶”和“地边一行茶”的格局,那茶树也不知有多少年的历史,斑驳的枝条还在诉说着岁月的苍桑。

客家嗜茶,茶是客家居家和待客的重要“功课”。不单喝了要喝茶,平时闲来无事也以喝茶为乐事。客来还有许多“喝茶数”。在改革开放前,客家一三餐基本是以稀粥为主食,然而,们一样要喝茶,为此还留下了一句“食粥饮茶——捞”的竭后语。

过去,客进门,主招呼客坐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泡一杯腾腾的茶端,称之为“迎客茶”。斟茶时不能斟满,只能斟七分满,谓之为“酒满茶半”,否则便视为失与不敬。与客谈期间,也要频频敬茶。客就餐毕,主又要捧一杯茶,称之为“饭后茶”。客要离开,主同样地要捧一杯茶,称之为“送客茶”,大约是客家的居住都比较分散,作客的路程一般较远,害怕客路喝的缘故吧。

客家一般都备有三种茶,即有靓茶、好茶、普通茶。一般同村的熟到家,泡普通的茶;亲戚到来,泡好点的茶;尊贵的客到来,泡最好的茶。还有一种同样地可以喝到主的靓茶,那就是“识(有文化知识和茶叶知识的)”。

我就与乡亲们一样,也都是在“啧啧”的品茶声中长大的,天长久,养了嗜茶的习惯,还喜欢把新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茶叶知识现炒现卖,很早为“蹭茶”老手,轻而易举地让主把最好的茶叶拿出来让我一饱福。

从小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喝茶还“喝”出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我家是解放那年从祖居地搬迁到离祖居地十多里路远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的。小山村才我们叔辈兄弟三四户家,属于另一个乡镇管辖,由于偏远,我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得返回祖居地去读书。那时每逢周末,很少回家,总是到要好的同学家去玩,大多时候,都能看到同学的长辈在制茶,久而久之,就学会的客家绿茶的制作。

客家绿茶的制作,很讲究,也很繁复。真正好的绿茶,要采鲜嫩的茶叶,茶叶采摘,不能太老,最好是一芽两叶,不能采三四叶,否则采也是白采,杀青炒干之后变“黄翼仔”,“唱火”之前要把它拣除。

茶叶采回来后,首先得晾干雾,然后杀青。杀青要很注意火候,过与不及都会影响茶质。杀青后的茶叶,用手细心揉捻,揉捻到过以用手抓得出茶汁即可进行炒干,当茶叶炒到完全干透,就为客家所说的“茶坯”。按客家的习惯,茶坯是不能用来喝的,它只是绿茶的粗加工品,用来泡茶,只有甘凉而无芬芳。

传统客家茶的制作工艺的精华,就在于坯之后的“唱火”的技术。所谓“唱火”,是让茶坯在锅里慢慢炒香,茶叶得在锅里经过一边慢慢均匀翻动,一边让度由低到高然后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如此这般无数的复。

“唱火”不但要考验制茶者的功力,还要考验制茶都的毅力。那年,读高中,课余跟公社报道组搞报道,在报道组长叶老师房间喝到了“客家茶王”送给他的茶叶,那才真好茶呢,记得叶老师冲泡茶的时候,那一个十多平方的房间,溢满芬芳的茶味,拿起杯子轻嘬一,那甘香之味就真沁我的五脏六腑,让我全都有种说不出来的舒畅,只喝一小杯,老半天喉咙还甘凉甘凉的,打个嗝,还充满茶的芳香。

叶老师告诉我,他是看了我的才,把我当作他的“得意门生”,才经常冲泡茶王送给他的靓茶给我喝,好让我出去采访途中免受喝之苦,否则就不会对我有此“遇”,那茶,当时价格在十五元一斤。记得那时,我一个学期的“伙食费”才五十元,那茶,可真是“天价”了。叶老师多次对我说,要想一辈子都能喝这么好的茶,就要努力,好好掌握好手中的笔。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要用笔杀出一条“路”让自己喝好茶。

“半艺半医走江湖,边为照相边行医”的那几年时光,我深入过几个纯客家镇的许多山村,结识过许多“茶王”,想跟他们学习制茶手艺,他们都委婉地拒绝了,说我如何也没有他们的“定力”,无法做出他们那样的好茶,因为他们的“唱火”过程是六至八小时。

倒也真的让他们“不幸言中”,在我后来的生道路中,有过五年专业茶农和近十年“半专业茶农”的经历,直到现在,我的庄园果地,也都不乏茶树。不过,无论茶叶的质地怎样好,都无法制出他们那样的好茶来。我的“唱火”,不管怎样下决心,都只“唱”到两三个小时就“浅尝辄止”了。

八十年代,我“荣升”了“计生游击队长”,老家混不下去,就来到沿海侨乡的一个山区镇承包了一茶园。原以为自己掌握了制茶技术,可以一展手,将茶叶卖个好价钱。但是,当我满心欢喜地采茶制好,写了一个“顶芽叶,精心制作,生津止喝,益寿延年”的牌子,挑到集市去卖的时候,竟然无问津。原来,那时节,这一带的民众,完全都喝红茶,极少喝绿茶,这样,要是有我的“生意”才怪呢!

“客家茶经”变了歪和尚经,“客家茶趣”自讨没趣,无奈之下,只好从学起,重新学习红茶的制作工艺。每一种工艺,由生手到熟手,由外行到内行,都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中,我尝尽了制茶的甘苦。

红茶的工艺流程是采摘——做青——揉捻——发酵——烘干——辉火。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好,否则就会前功尽弃。除采摘可以比做绿茶马虎点外,其他的都比做绿茶复杂得多。做青有晾青和晒青两种方法,目的是去掉茶叶的份,使茶叶化便于揉捻型。揉捻之后就要进行发酵,发酵相当讲究,过之与不足都影响红茶的质地,发酵不足,红茶的汤不红亮,发酵过之,茶味带了淡淡的猪潲味,难以入。烘干相当辛苦,如果遇雨天,无太的“东风”可借,要将将全的红茶烘干,土法马的烘干设备,一天最多能烘三十来斤。与绿茶制作一样,红茶也得有加香,也就是“唱火”或称为“辉火”的过程,否则连一点香都没有。“辉火”的过程也很重要,“辉火”不足则茶无香味,“辉火”过之则“臭火味”,一样决定着红茶制作的败。

为了生计,我与妻复试验,尽快地掌握了红茶的制作工艺,适应了在红茶地区的茶叶生产与售。十多年的专业半专业的茶叶生涯中,我掌握了除黑茶、白茶以外的各种茶叶的制作工艺,为可以混饭吃的茶叶内行。

不久前,我们一行十余到一个有名的茶叶产区“红旅游”。期间,导游把我们带一间“茶馆”去“导购”。导购小拿出一种一级“乌龙茶”让我们品尝,我一看就觉得不对劲,一尝更觉得不对劲。后来,导购小又冲泡了特级和“极品乌龙茶”让我们品尝,我尝了之后,觉得是与自己十多年前制作的红茶相似之极,加导购小开出的价格贵得出奇,无奈之下,我就婉转谢绝了她的导购,为团友避免了不应有的损失。

徜徉在景区商业街,一间接一间的店铺地向我们推“乌龙茶”,说他们的茶是如何如何的岩茶,如何如何的好。内行的我左看右看都觉得那茶极象我制作过十多年的红茶,而且做工相当粗糙,就说这茶卖相太难看了。有一间店主把我拉入内堂,说他有一批新近工采摘的精制乌龙茶,但价格要更贵。我抓了一撮看了看,再放几片入中咀嚼,只是摇,一言不发。

店主见我行为怪异,就问为何。我用了句古话回答:“君子不道之不是”。店主看似地道茶农,对我的话不能理解,一味追问他的“乌龙茶”怎么样。我淡淡一笑,极小声地说:“老哥哥,你这些哪是乌龙茶,你这只不过是地道的红茶,说白了,还是晒青红茶。”

这一下,店主是彻底折服了,向我树起大指:“兄弟,你真行,果真让你说对了,你老兄莫非是茶仙么?”

我听了,扑察一笑:“满腹辛酸无由诉,小子原本是茶农……”

店主呢喃着说:“好在几十年才遇你这么一个懂茶道的,要不然,这生意还真没有办法做了……”

正是:陆羽茶经难懂,拼将红茶作乌龙;过客匆忙四海去,有谁探究乌与红……

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乌龙茶最早发源于福建省安溪县。传说,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里,住着一位猎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座山上长着一丛丛小树,枝叶墨绿葱茏,便随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篓中遮盖猎物,翻山越岭,直到太阳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后点火烧水,山风吹过,忽闻得一阵清香,接着收拾猎物时,发现清香来自背篓中的那枝树叶。胡良试着摘下几片叶子,用开水冲泡,喝到嘴里,不仅香醇,而且顿觉口舌生津,烦躁尽消,胡良心想这定是仙树。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叶回家,但用此叶泡水,却变得又苦又涩。胡良想了半天,为什么从同样的树上采来的枝叶,味道不一样呢? 细想过后,悟出了一个道理来。原先采的枝叶经过大半天晒萎,产生的清香,因此决定摸索加工制作香茶的方法。经过反复试制,终于找到了采来叶子要经过晾晒、搓擦、炒烘等过程的制作香茶的途径。香茶制作成功后,流传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随之广为传诵。照安溪的方言,“胡良”与“乌龙”语音相近,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出产的名茶称作“乌龙茶”,而名扬海内外。

龙井茶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 ,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铁 观 音 的 传 说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庐山云雾茶的传说

江西省庐山出产云雾茶,香气清高滋味鲜爽,真是高山出名茶,名不虚传。

传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猴王的时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尝尝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过的仙茶,于是一个跟头上了天,驾着祥云向下一望,见九洲南国一片碧绿,仔细看时,竟是一片茶树。此时正值金秋,茶树已结籽,可是孙悟空却不知如何采种。这时,天边飞来一群多情鸟,见到猴王后便问他要干什么,孙悟空说"我那花果山虽好但没茶树,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采得。"众鸟听后说:"我们来帮你采种吧。"于是展开双翅,来到南国茶园里,一个个衔了茶籽,往花果山飞去。多情鸟嘴里衔着茶籽,穿云层,越高山,过大河,一直往前飞。谁知飞过庐山上空时,巍巍庐山胜景把它们深深吸引住了,领头鸟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领头鸟一唱,其他鸟跟着唱和。茶籽便从它们嘴里掉了下来,直掉进庐山群峰的岩隙之中。从此云雾缭绕的庐山便长出一棵棵茶树,出产清香袭人的云雾茶。

碧螺春的传说

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坏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 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 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 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 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 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关于“茶文化”的作文

中国人喜爱饮茶,而中国的茶文化更是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唐代的陆羽算是中国深究茶文化的第一人,并且著有世界上第一部与茶有关的著作——《茶经》。《新唐书》中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可以说陆羽在当时让茶文化有了初步的定义。而如今的茶文化便是对上千年茶文化积淀的传承。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位作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察其色而闻其香,则千载文化便消融于此,实为斯之往也。”

不止文人墨客,民间对茶文化也有一番极为精辟的见解。“茶中天下事”便是将天下之事融于一杯茶中,千古风韵便凭一饮而尽晓。中国自古以来似乎都不乏有茶馆存在,茶馆也成了文人雅仕追求“身静”与“心静”的绝佳场所。“茶馆”看似专为饮茶所设,其实不然。逗鸟,下棋,言天下事,研习六艺经传者皆有。及至老舍的话剧《茶馆》,更是将茶馆文化推向了高处。《茶馆》中,人情,世故,最终都随着为自己,为历史送葬的百二十钱,消融在昔日一杯一杯的闲茶中,写入了历史的书简。

直到今天,中国人依旧喜爱饮茶,只是不再局限在茶馆里。中国人把昔时的茶馆设到了自己的心中,“若心中有茶,则处处为馆”。正是基于这种心态,中国人并不在意自己是在何处饮茶消遣——屋檐下,弄堂中,甚至在嘈杂的集市上都能找到淡空周围一切事物的饮茶者。读报,养神,或下棋——这便是他们凭借一杯茶远离尘嚣的方式。

千百年的“文化之茶”,而“艺术之茶”也颇有一番韵味。中国茶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之分,同时亦有香花茶和拌花茶之别,可谓品类之极盛。而茶“泡”与“品”的艺术,更是有诸多的方式与考究,这便是今天所说的茶道。中国民间的泡茶艺术在选茶,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及奉茶方面都极为讲究,但在饮茶方面却多为清饮,即“冲以沸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固有之味。”这似乎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人喜“清净”的传统思想,中国人骨子里透出的淡然的精神境界也便在这样一杯清茶中得以体现。

至于中国的茶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信口拈来。碧螺春,铁观音,毛尖,龙井……这些东西早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底,中国人认为这便是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的积淀,于是当一盏青烟徐起色正醇香的茶摆在自己面前时,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但中国人似乎并不愿意将茶提升到品味的高度,而更愿意将茶看做是民族文化的沿袭,更愿意将茶看做是清净与淡然的象征。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茶才有了最原始最平实的品茗艺术。

茶自唐时兴起,制作工艺,流程,以及泡茶的艺术,品茗的技巧都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完善,但茶所代表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的精神寄托却浩浩荡荡地延续了千余年。昔日茶馆中文人雅仕托盏吟月的场景,以及茶所代表的优雅与自然,都衬出了茶作为思想与精神寄托的人生艺术。而茶之文化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便是在此了——

为茶之品,为身止行,思有惴,为盏余香。

关于有关茶文化的情景剧剧本和茶艺情景剧剧本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信阳市茶文化协会官网(信阳市茶文化协会官网的二维码)

下一篇无锡斗山白茶园茶文化有限公司(无锡斗山白茶园茶文化有限公司黄金芽茶)

茶艺培训本月排行